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皮都辛集之百年风云

皮都辛集之百年风云

2024-06-24

来源:中国皮革协会

作者:

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馆展示的皮店街模型图

辛集镇,古称廉官店,明朝时易名新集。清朝乾隆年间,改“新”为“辛”,始称辛集。辛集皮毛业历史悠久,早在廉官店时就久负盛名。新疆有一条谚语说:“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证明,新疆的皮毛商人远在明朝以前即来康官店进行皮毛交易。

清朝中叶,辛集镇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李掌柜晃动了中国银行

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在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已经相当繁荣,“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山西会馆所立碑文,描绘当时的辛集市面为“畿辅重镇,商票云集……营业之盛,除津汉外推巨擘焉。”从清期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辛集皮毛制革业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态势,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最盛时期。当时,最繁盛的皮店街上,拥有银号二十七家之多。其中包括北京“中国银行”设的分号。

1935年,辛集“聚泰皮庄”因在各地存放的皮毛、皮革产品太多,滞销严重,掌柜李长谦于四月一日结账后,把一笔巨款存进北京“中国银行”。六月,天气炎热,李长谦到北京“聚泰皮庄”分号去,穿起皮毛工人的围裙,与当地的工人一起翻晒和整理皮子,臭气熏天,行人过此,都要用手绢掩鼻。这天,正好有“中国银行”的几个职员路过此地,见整理皮毛的李掌柜那么脏,竟然脱口说出“这些皮猴子真脏”。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当时即说:“他们胆敢看不起辛集的皮匠,要给他们点脸色看看,让他们知道知道辛集皮行的历害!”

本来,李长谦往“中国银行”存那笔巨款时,说是七月十五日以后再用。现在,李长谦为“教训”中国银行的职员,立即打电话给中国银行,说六月份要把线取出来用。

这下,中国银行行长急得抓耳挠腮,立刻要凑足部笔款,是不容易办到的!行长通过了解情况,知道是本行职员得罪了李掌柜,于是坐上汽车亲自到“聚泰皮庄”北京分号去见李掌柜,并当面赔礼道歉。然后,又用汽车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进行宴请,席间,中国银行行长多次恳请李掌柜高抬贵手。在中国银行行长的苦苦哀求之下,李长谦这才答应下来。中国银行行长表示,今后决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

此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说辛集“聚泰皮庄”李掌柜晃动了中国银行。

“皮毛王”与“掏羔皮”

辛集镇至今还有一条东西大街,名曰“皮店街”。这条皮店街,曾是辛集镇皮毛业在鼎盛时期繁荣昌盛的一个历史见证。

一百多年前,皮店街上,计有一百多家皮店皮庄。其中,包括二十四座洋庄,来自英、法、德、意、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皮货商纷纷来此做生意。于是,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冀中古镇,不时可以看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商人。

1926年秋的一天,英国驻华使馆官员查理来到辛集皮毛中心——皮店街,要买辛集特产“掏羔皮袄”,说是英国大使要作为礼物送给英国女王。

“掏羔皮”是辛集皮庄独有的一种工艺,就是在母羊怀胎时,凭手感摸出母羊腹中小羊的大小,凭经验估算羊毛的长短,然后宰杀母羊,取羔羊之皮,经过一道道精湛的工艺,加工制作出做工考究的衣服。这种皮既柔软光滑,又轻便结实,是辛集皮毛精品中的精品,价格极其昂贵。这一次,查理提出羔羊毛要长一寸的要求的确很难把握,一连几个善于摸羔的技师都栽了。

见此状况,查理十分轻蔑地说:“久负盛名的皮都辛集也不过如此。”话一出口,立即引起了看热闹人群一阵骚动,可没有“金刚钻儿”,谁敢站出来揽这“瓷器活儿”呢!此时,有一个人按捺不住了,对查理这种不可一世的态度很愤怒,接下话茬:“查理先生,您这活儿我接了。”话音未落,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走上前,在一群怀着羔的母羊中左瞅右瞅,随后牵出一只,马上宰杀,取出羔羊一量,毛不长不短正好一寸。

看着这位一身羊膻气的年轻人,查理竖起大拇指,连称“了不起、了不起”。几日后,查理高价买走这件羔皮精制的皮袄,还在辛集最大的饭店宴请了这位年轻人。

此人就是王再田,因为他姓王,由此成了尽人皆知的“皮毛王”。

后化名张子平,曾领导辛集皮毛工人罢工;193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任景县县长。1951年,张子平被评为“全国百名模范县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皮毛工人游击队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辛集,将皮革皮毛产品列为军用品、违禁品,只能由日军统购,禁止私人经营,如私自买卖货物,按军法处置,一律枪毙。辛集的皮毛资本家都逃往大城市,皮庄、皮店、皮作坊全部倒闭了。

为了支援抗日战争,满足八路军、游击队装备的需要,一些皮毛工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地道内、在夹壁墙内、在地窨子中,搞起了地下皮毛加工。他们通过自已最相信的朋友,把生牛皮刮了毛,混在驴皮、马皮、骡子皮中,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运送过来,在地下皮作坊中制成牛皮革,制成马鞍子、手枪套、马靴、马鞭子等军事装备用品,及时送到八路军、游击队手中,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辛集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皮毛工人宋孟明,1935年起挑起中共束鹿县委书记的重担,募捐支前,宣传抗日,发动人民与奸商作斗争,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皮毛店店员李广臣旅法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日本侵略中国后,他在巴黎开展宣传和募捐工作,坚决支持十九路军为抗日救国而战,并同蒋介石派到法国的特务组织蓝衣社的破坏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原“洪记皮庄”技师傅庆全,在自己睡觉的木床底下,挖了一个大坑作地下皮作坊。白天是床铺,床底下堆满乱七八槽的东西,伪装得很巧妙;每当夜深人静之后,傅庆全便揭开床下大坑的盖子,点上豆油灯,蹲在潮湿的土坑里制牛皮革,做军用品。每隔几天,他通过中共地下交通线,把这些牛皮革制品运到抗日根据地去。

皮毛工人范增军在夹壁墙中制作马鞍子时,碰上鬼子来扫荡。为保住军用物资,他急中生智躲进柴草堆里,并趁村民被日军逼迫抱柴草的机会,抱起一捆就往外跑,跑到村口后掏出土造手枪朝天鸣枪,引开了日本鬼子。

此外,辛集皮毛界还涌现出了地下制革厂王庆双、地下皮毛厂耿长生等革命英雄人物。

1939年1月,辛集镇皮毛工人组成了一支三百多人的工人游击队,李铁军任队长。半年后,正式编入了束鹿县抗日游击大队,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功勋。

朱总司令视察辛集皮毛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辛集皮毛业开始恢复,商业逐渐活跃起来。1946年4月10日的《冀中导报》曾刊载《辛集皮毛业飞快发展,山东河南等地大批皮毛运辛》。文中写道:“在我政府发展工商业以皮毛业为中心的号召下,辛集皮毛业飞速发展。自解放后到1945年旧历年底,皮毛业户由6家增加到41家,今年2个多月又增加到65家,工人增加到290余名,商号增加到297家,采购皮毛的小行商人,已有百余个往来运输。红黑皮已大量运往石门(石家庄)、北平(北京)、天津,白皮作坊大量集中羊皮准备开工复业,市面上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每天到石门的大车总有30多辆”。

1946年起,辛集又办起了大众、裕大、利华三家银号,为毛皮业提供金融服务。1946年,冀中军区十一军分区生产管理处在胡合营村建立了国营万聚白皮厂,生产马鞍子、手枪套、马靴、马鞭等军需产品。

1947年10月30日,朱德总司令到辛集视察工业发展情况时,特别强调:“辛集是华北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对辛集皮毛业,冀中区党委要提起重视,加强领导和管理。”随之,皮毛皮革业得到迅猛发展。据冀中十一专区统计,到1948年末,辛集皮毛作坊恢复到167户,从业人数共398人。另外还有800多个贩运生皮毛和皮件的小商贩,每天输入牛皮70余张,羊皮800余张,杂皮2000余张。皮毛业的发展活跃了解放区的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取得迅猛发展。

1980年9月20日,束鹿县政府决定恢复开放辛集镇皮毛市场。1984年6月,束鹿县政府举办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届皮毛物资交流大会,吸引了大批客商。1986年,辛集撤县改市。截至到2023年底,辛集市已成功举办三十届皮革博览会。

近年来,辛集市各大制革制衣企业以“辛集展团”的形象出征国内外各大知名展会,实现了由“中国皮都”向“世界皮都”的历史性跨越。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