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丁世忠:建议丰富“运动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丁世忠:建议丰富“运动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

2023-03-06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关于丰富“运动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 丁世忠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坚实基础,是长期的事业和永续发展的产业,是人生三大目标——健康、快乐、幸福的根基。在人的健康影响因素中,运动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可变的核心要素,鼓励全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最佳的战略和效率最高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致力于推进全民健康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增进国民健康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134.3%、71.2%和65.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超过96%的行政村。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举办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参赛人数突破1396万人,全网总曝光量超56.2亿次。国家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利用彩票公益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资金,引导推动地方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提升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水平,更多地惠及了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然而,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相比,我们的全民健身事业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急需弥补。其中群众参与健身最积极的外部诱致性条件——体育场地设施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利用率偏低等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为使全民健身更加成熟和完善,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以城市更新和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为支撑,植入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和建设,并采取智慧运营理念盘活相关体育资源。随着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完成城市更新的战略规划,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重要的发展节点展开了城市更新计划,数字城市也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外众多城市的经验表明,将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纳入城市更新的目标之中,可以为城市增添活力、增长动力、增进魅力。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激活北京西部体育产业的先例和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和扩建的预期目标,都是城市更新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共赢的体现。

第二,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园建设为重点,切入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并有效地将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资源高效利用结合起来。我国各级城市中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体育场馆,为我国众多不同层级的体育赛事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产权和运营权复杂多元,运营效率有待提升。在全民健身目标的指导下,有必要理顺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采取政府、企业、社团、个体协同治理的灵活措施盘活体育场馆这一巨量资产,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厦门2018年开始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目前,全市已累计有144所学校对社会开放体育场地,注册市民超55万人,累计入校锻炼人次超300万,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以乡村振兴和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国家战略为依托,嵌入体育场地设施这一指标,并制定量化指标和专门团队进行谋划和推进。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贵州的村BA篮球赛事的兴盛,就体现出篮球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的巨大威力,也是乡村生态建设的积极典范。根据乡村原有价值,适当进行规划和引领,可以依托体育赛事、体育场地、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等开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新型服务等,为乡村振兴做出体育的特殊贡献。

2014年9月国发46号文曾明确提出:将全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新建小区要建设户外人均0.3平米、户外人均0.1平米体育设施的具体要求。2019年9月国办发43号文提出: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

近年来这一系列的文件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事业、产业、文化的深入发展。在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前提意义和价值日益彰显的当前,集中精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既是急迫任务,又是长远目标;既是政府职能,也是企业责任;既有文化意义,也有市场价值。

责任编辑人:毕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