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3年第5期>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 ( 二 )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 ( 二 )

2022-12-07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文/ 温祖谋

(接上期)

一、历史沿革

粗放发展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猪皮制革值得提倡”的社论和“充分利用猪皮”的评论后,猪皮制革成为我国皮革行业大势所趋和主要发展方向。由于我国牛、羊皮资源有限,部分优质山羊板皮优先供给外贸出口创汇,故用于发展制革业的牛羊原料皮短缺,资源捉襟见肘。为此,轻工业部曾在北京召开全国制革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宣传猪皮制革。为了大力鼓励猪皮开剥和猪皮制革,事后曾推出并实行猪皮政府补贴政策有年。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我国国情,猪皮已成为我国制革工业的主要原料,猪皮制革在全国制革业逐步得到蓬勃发展。

是年,上海制革行业在上海益民制革厂率先试制成功猪皮正面革和绒面革的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致力于开发和美化猪皮革的生产,先后试制成功了31种猪皮革新品种。同年6月15日,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猪皮制革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认为上海开发和美化猪皮革的实践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牛皮资源紧缺,利用猪皮发展皮革工业创出了新路子。会上,轻工业部明确“利用猪皮制革是发展中国皮革工业的方向”。当年,上海生产猪皮革达62.1万张,比1958年增长63%。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皮革工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的浪潮推动下,上海制革行业职工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土洋结合,在上级规划与自我革新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始两条腿走路,从工艺技术、机械设备、化工材料、综合利用等全方位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一时间在业内掀起了技术革新的高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工艺技术方面,诸如牛羊皮快速浸水、猪皮酶脱毛、牛皮重革酶脱毛、猪轻革无浴或少浴鞣制、重革干速鞣、铬鞣革剖层、常温少浴染色加油等新工艺、新技术先后用于试生产,为简化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探索、开辟新路子。

在化工材料方面,诸如铝鞣剂、合成鞣剂、阳离子加脂剂、亚硫酸化鱼油、填充性树脂、各种涂饰用树脂,等等,为改善制革工艺、节约红矾进口、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在综合利用方面,诸如生皮去肉下脚料回收利用、明胶加工、猪皮脱脂液回收油脂用于制肥皂、废铬液中三价铬回收利用、酶脱毛废水支援农业肥田,等等,在降低制革废水处理负荷,减轻制革污染排放上卓有成效。

在设备革新方面成效尤其卓著,诸如剖层机自动出皮装置、转鼓传动采用摆线针轮减速器、皮革加工器(螺旋转鼓或倾斜转鼓)、超声波喷浆机、通过式熨革机、电子量革机等先后研制成功,部分投入试生产,为提高机械化程度取得明显效果。

例如,上海红光制革厂,专门成立机械设备技术革新小组,土洋结合、部分利用木材代替钢材,先后革新创造了木制铲皮机、自动搭皮机、超声波喷浆机、电子量革机等等,其中,革新首创成功的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半自动栲羊皮挂晾干燥一条龙”设备,节省人力和工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该设备当时还出口支援非洲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又如,上海新兴制革厂,试制成功皮革加工器(新型螺旋转鼓或倾斜式转鼓),该皮革加工器比老式转鼓利用率可提高一倍以上,节省用水量20%,节省化工原料10%。既改善了车间的环境卫生,又可实现自动化装卸,节约劳动力。加工出的皮革边腹部位不松,粒面平整,提高了成品等级率。该设备先后在上海、杭州、天津、沈阳等地推广使用。在国家“三年调整”期间,为贯彻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上海皮革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工作,对企业管理差、原料消耗高的“一差二高”的22家厂改组,井按专业化协作组建企业,使全行业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大力推动猪皮制革,结合企业改组改造,并厂转产,有计划地组织制革企业生产猪皮革。1965年,将原生产黄牛面革的上海联合制革厂(后更名为上海新兴制革厂)转产猪皮轻革,将原生产牛羊革的上海华胜制革厂和上海红光制革厂一车间转产猪皮轻革,将原上海中和制革厂(后更名为上海沪光制革厂)的一部分生产猪皮重革。这样一来,上海制革业明显扩大了猪皮革的生产规模,当时上海年产猪皮革已达85.5万张。而且通过裁并改组和改造转产,使上海皮革行业的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完善业内协作配套,初步形成门类基本齐全、专业化的生产配套体系,上海皮革行业也跻身产品品种达2000多种的大行业。1965年行业产值为1949年的5倍。时势使然,上海皮革行业在迈向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也经历了“十年内乱”的洗礼,迂回曲折,艰难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皮革工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率先在制革行业频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倡导依靠科技力量,鼓励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内自行配套能力。据资料记载,全行业先后扩建、新建皮鞋厂10家、皮件厂8家、配套件厂6家,引进具有上世纪80年代水平的机械设备1608台(套),消化吸收和自制国内配套设备364台(套),使上海皮革工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0%。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皮革行业在轻工业部的支持下,接受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援助项目——“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选派技术人员赴外短期培训,邀请国外皮革专家来沪讲学,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就项目成果而言,首先建成皮革质量监控检测实验室,进而建立制革、皮鞋、皮件、化工、情报资料等研究室,最终建成男、女皮鞋实验工厂和皮件实验工厂。此后,根据UNIDO援助项目的初衷,为亚太地区国家皮革同行广泛提供了技术交流与示范。

迁建改造

据轻工业部文件“关于对上海市制革行业迁建改造计划任务书的审查意见”(【(78)轻计字294号文】)和上海市43项工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上海制革行业迁建改造项目”专项资料记载,上海皮革公司下属有八家制革厂,由于历史原因,除红光、红卫(后更名东方)两家制革厂位于上海市郊区外,其余益民、新兴、新艺、久新、沪光、上重等六家制革厂均分布在上海市居民区内,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生态环境,也一定程度有碍于上海大城市的市容观瞻。

为消除市内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迅速改变上海制革行业生产面貌,推动全国皮革行业的技术改造,使我国制革行业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决定结合上海市城市规划和治理“三废”污染工作部署,对上海的制革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市区的制革厂迁移到当时的近郊宝山县南大路(大场走马塘郁公庙桥附近)进行扩建。

上海制革总厂- 牛革厂——湿操作车间转鼓群

在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及上海市政府的协调、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制革行业迁建改造项目”通过立项、审批后,于1986 年12月23日在宝山县南大路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3227万元,用汇90万美元,占地311亩,建设面积56131平方米,旨在新建猪革厂、牛革厂、羊革厂、污水处理厂及综合厂。前前后后,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如愿以偿,梦幻成真,建成了以猪革、牛革、羊革三条生产线的三个新建制革工厂为主体的“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以下简称:上海制革总厂),并设计、建造了一个日废水处理能力9700立方米的综合污水处理厂予以配套,以便集中处理制革污水,实现达标排放,为全国同行加快制革企业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作出新尝试、提供新范例。该项目被列入1991年上海市政府重大实事工程项目。

1991年底,该项目建设竣工后,顺利通过评估验收。紧接着,开始有序地将分布在市区的六个制革厂全部搬迁到新厂区,初步完成了制革行业的迁建改造任务。从此,上海制革行业得以旧貌换新颜,生产设备得到全面改善,厂区环境得到彻底改变,也使上海市区的制革污染源得以根治杜绝。上海的制革人翘首以待“十分之一世纪”的“大场制革城”之梦终于得以实现。

彩旗飞舞,鼓乐喧天,上海制革总厂开业揭幕仪式在厂区现场隆重举行,轻工业部、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和上海市政府等有关领导莅临剪彩、致辞,公司领导和总厂员工深受鼓舞,决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至此,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1993 年11 月3 日上海《劳动报》报道:上海制革行业面临困境

上海制革总厂建成后,生产能力为年产皮革285万张(折合牛皮),其中:猪皮革270万张,牛皮革75万张,羊皮革400万张。同时从国外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机组并配套成三条机械化制革生产线。根据项目财务预、决算,项目投入资金为:国外引进三条制革生产线所需机组的设备费约为1000万美元,有偿使用购入六个生产技术专利约为200万美元,两项合计1200万美元;国内配套设备、土建、“三废”治理和其他费用合计共2300万元。前者纳入对外贸易渠道解决,后者由地方自筹。据统计,到1990年,上海皮革全行业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累计达2.4亿元,是前三十年投资总额的3倍多。

经济转型

上海制革总厂的诞生,犹如新铸就的一把双刃剑,寒光闪烁。一方面,风风光光地完成制革行业迁建改造任务,上海制革业仿佛登上一艘启航驶向制革行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彼岸的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另一方面,又正值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经济体系、产销格局等各种创新、变化的新考验,亟待从产、供、销方式到创新供应链、产业链、改革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换言之,一个计划经济的婴儿,却降生于市场经济的大海洋中,亟需从游泳中学会游泳,即便践行“摸着石子过河”,也难免会经受风浪扑面、水淹没顶的风险。“时不利兮骓不驰”,上海制革总厂似乎生不逢时,投产伊始,举步维艰,不仅很难按照当初设计的目标实现产销两旺,而且因一时难以跟上大时代步伐而迂回滞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产销困境,甚至出现逐年经济亏损的窘状。

为此,在上海市政府当时出台“解困试点”的政策扶持下,上海制革总厂最终选择申请政策性破产。

与此同时,根据上海市二轻局的原则指示和上海皮革公司的善后决策,成立了“上海六联制革厂”,下属猪、牛、羊等六个制革厂重新注册开户,实现轻装上阵、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上海开始着手建设国际大都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同时外商在沪投资的热潮此起彼伏,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4年秋,驻地在北京的美国富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Richina Enterprise Holdings Limited)通过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的举荐,在京、津、沪制革行业开展投资建厂前的考察调研,最后择优选定上海。

经过联络与安排,上海皮革公司总经理赵德增、总工程师兰幼民及所属上海六联制革厂厂长温祖谋等人热情接待了美国富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慈亮(Richard.C.L.Yan)一行的来访。通过现场考察,一拍即合,当即草签了双方合资意向书,并明确外方以美金现汇投入,中方以新厂房及生产设备评估投入。至于对方提议并坚持可由上海皮革公司作为合资主体并主持洽谈,但务必明确合资中方是由上海六联制革厂所属猪、牛、羊三家制革厂实体出资。究其原因,一是六联制革厂所属猪、牛、羊三家制革厂现有的厂房设备是原上海制革总厂的主体架构——现成新厂房和猪革、牛革、羊革三条生产线,这样投资时效立竿见影,可以省略或简化经历投资筹建、征地建厂、引进设备到环保评估等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繁琐过程;二是拟在合资协议(合同)中载明,合资企业运行后,可优先以租赁方式使用中方现有的一个日废水处理能力9700立方米的综合污水处理厂和相关的三台锅炉(蒸汽供应3×10吨/时)、变配电(≥3.5万伏)设施及高压容器等设施。这样,新建合资公司既无后顾之忧,又无需增加资金投入,今后可由合资企业向中方如期支付租赁费。由此,外方经商之道的精明干练,可见一斑。而中方处于搁置的“新厂房和猪革、牛革、羊革三条生产线”得以浴火重生,物尽其用,实则是双赢。

接着,在中方明确合资主体后,外方正式明确合资主体由新西兰梅勒爱斯丽股份有限公司(Mair Astley Holdings Limited)和美国富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组成。

1995 年,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合资签约仪式。前排左起:美方代表古永锵(Victor Koo)、中方代表温祖谋、新方代表杜乃杰(Nigel Dobson);后排左起:上海皮革公司外经科长朱祺、总工兰幼民、总经理霍建国、党委书记赵德增、以及公司有关人员

在合资意向书签署以后,合资洽谈,只争朝夕,但双方就明确合资主体、确定投资比例与出资方式、商定吸纳中方员工人数、产品外销比例等方面的洽谈还是免不了经历一个艰难、漫长过程。为此,有关合资项目向市外资委申报待批、可行性研究论证、生产性试验验证等规定程序,与合资洽谈双管齐下,快马加鞭,努力促成。经过近一年的奋战, 1995年12月初,在上海扬子江大酒店明珠厅,合资各方共聚一堂,隆重举行了合资公司的合同、章程签字仪式。

随后,上海市外资委通过项目申报审查、论证评估后,就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hanghai Richina Leather Limited Company)正式下达批复和核准证书。公司随即派员赴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海关、商检局办理注册登记和相关手续。1996年1月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相继开业、投入营运。

如此,上海皮革公司所属的制革企业从“国有”步入“合资”,通过靓丽转身,终于从原先计划经济中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海洋中博浪遨游。

产业转移

在国家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引和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中国皮革工业协会针对当时全国皮革产业的分布情况,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因地制宜地在加大培育、发展皮革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皮革企业转制和产业转移的步伐。诸如重庆璧山,成都武侯,深圳东岗,广州花都狮岭,浙江海宁、桐乡,河北辛集、白沟,辽宁佟二堡等制革、毛皮及其制品的特色区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纪之交,分布在各地的皮革专业市场也竞相争辉。其中,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制革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拔地而起,可谓进入新世纪后制革行业产业转移的又一个亮点。

富国皮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门

在深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情势下,1997年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在经历了国有资产 “抓大放小”的改革后,2004年公司被整建制搬迁到金山区。同年10月上海皮革有限公司由国有企业转制为中外合资企业。

时势使然,一方面鉴于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和构筑长三角新经济开发区的需要,加大了上海市辖区内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环境治理的要求和力度,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沧桑,正面临产业转移压力,且形势严峻,难以为续。另一方面位于辽宁的“阜新制革产业示范区”初期建设的诸多优惠政策(如:在征地土建、初期税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在污水处理、企业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倍受业界青睐,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

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因势利导,利用调整重组、更名为富国皮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机遇,顺利搭上“产业转移”的快车,毅然投身“阜新制革产业示范区”,很快就在当地以“富国皮革工业股份(阜新)有限公司”揭牌开业。

至此,上海制革行业在建国后扬眉吐气地成长、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在这波“产业转移”的大潮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接下期)

责任编辑人:潘飞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0 条评论

是否匿名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