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近代皮鞋史话专题系列报道七:鞋用材料与五金配件

上海近代皮鞋史话专题系列报道七:鞋用材料与五金配件

2022-09-20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温祖谋、陈国学

一、鞋用材料

鞋用材料是一个泛称,其内涵与外延十分广泛,其定义在专业术语中尚未见有明确的界定。通常可理解为鞋用面料(如天然皮革、人造革、合成革、纺织材料等)、鞋用底材(如外底革、内底革、各种橡塑成型底材、鞋用衬里、内托底、支跟、包头以及各种鞋跟等)、鞋用粘合材料胶粘剂(如大底胶、纤维素胶、氯丁胶、聚氨酯胶及其它等),等等。至于五金配件,传统的鞋用五金配件有鞋花、鞋卡子、搭扣、带眼等,嗣后,延伸到鞋用钢勾心(鞋钢条)、鞋扣、鞋眼、泡钉、搭扣及鞋饰配件。

近代上海皮革鞋料、五金业与上海鞋业市场同步发展。解放前大都处于摊贩状态,专业商店几乎罕见。解放初期,安徽地区经常遭受水灾,来沪灾民中有不少在大王庙皮革鞋料市场设摊糊口,不久骤增至四百多个大小摊位。

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整顿原有摊位,数量大幅度减少 。同年3月,全业只有163户。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全市皮革鞋料业有127户,主要分布于新成、闸北、蓬莱、榆林、江宁、徐汇等区。合营后,经过调整撤并,所剩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仅存111户。

皮革鞋料货源早先由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市公司掌控,鞋料市场货源流通极为有限。1957年6月起,上海对全市皮革摊贩采取“凭证定分”办法,鞋料同业机构统一归口上海市鞋帽公司管理。大王庙115户皮革摊贩合并成立新成区大王庙皮革合作商店(后改称成都北路皮革鞋料店),股金5.8万元。1958年,北海路(又称六马路)皮革摊和鞋摊共83户,组建北海鞋料合作商店,股金4万元。从此,成都北路大王庙和北海路一带的皮革鞋料摊、店都纳入这两家合作商店。

改革开放后,上海皮革、鞋料业户数逐渐减少,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南市区的蓬莱实业公司、黄浦区上海为民皮塑鞋料机械贸易公司和北海皮塑鞋料商场,既经商又生产,既经营皮革鞋料又经营其它皮塑制品。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皮革鞋料批发部组建成立了上海东方皮革鞋业公司,该公司1990年销售额为11450万元,至1995年累计销售额为37432万元,年平均销售额为6239万元。

至1992年底,大王庙皮革、鞋料市场有皮革鞋料店8户、摊贩44户,其中位于成都北路上的为民皮革鞋料五金商店规模较大,该商店经营品种达十大类,数千种。

(一)面料

鞋用面料,通常包括:天然皮革(如真皮面革)、合成革(如合成面革)、人造革以及纺织材料等各大类品种。

真皮面革

据记载,民国33年(公元1944年),上海涌现的中、小制革厂坊多达434家,鞋用面革、鞋用底革年产量仅20多万张,其中“蝴蝶牌”面革、“龙虎牌”加脂面革和“麒麟牌”底革等鞋用皮革纷纷在国内市场上市竞销。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真皮鞋面革包括:黄牛正鞋面革、山羊正鞋面革、猪正鞋面革、苯胺革、修饰面革等,后来传统“麂皮”绒面革的出现,经仿制创新又发展生产出各类牛羊猪正反绒面革。

黄牛正面革、黄牛修饰面革

19世纪70年代起,铬鞣制革技术已在国外推广应用,后来传入国内。一浴法铬鞣是以碱式铬盐为鞣剂(二浴法例外),生产各类轻革产品。采用铬鞣工艺生产的黄牛(正鞋)面革,身骨柔软、丰满而富有弹性,适用于制作男女皮鞋的面料。

1958年,针对国产原料皮伤残较多,产革率低的症结,上海益民制革厂率先改革工艺,采用磨革、涂饰等手段研制黄牛修饰面革获得成功,首创黄牛修饰面革工艺,使皮革利用率提高15%。

20世纪70年代,上海益民制革厂又采用氧化脱毛新工艺,进一步提高了黄牛修饰面革的质量。80年代,上海的牛皮制革厂采用国外先进的皮革复鞣剂和金属铬合染料,辅以性能优良的聚氨酯涂饰材料、多功能加脂剂等,开发出牛皮全粒面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牛皮面革的档次和质量。

山羊正鞋面革

19世纪末,上海已有专业生产羊皮革的皮坊。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浙江绍兴人陈永兴开设陈永兴皮坊,民国8年(公元1919年)后,又有元兴皮坊、金燮记制革厂和马永记皮厂等相继开设,均以羊皮为主。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上海生产(包括兼制)羊皮革的厂坊有64家,从业人员271人,产量约10万张,品种有鞋面革、羊绒革和绵羊服装革等。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公私合营和合作化,上海羊皮制革厂(坊)最终仅存久新、恒兴和金燮记等3家,职工350人。20世纪80年代后,仅存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的上海新艺、久新两家羊皮制革厂。

由于羊皮革粒面细致、质地轻软、色泽艳丽,是高档皮鞋、手套和服装的理想材料,很受消费者欢迎,生产发展较快。1980年后,上海新艺、久新等制革厂为了拓宽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档次、增加品种,先后试制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黑色打光革,开发生产了苯胺革、金银面革、珠光革、荧光革、纳帕革、抛光变色革等高档产品。新艺制革厂的“豹牌”鞋面革于1986年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猪正鞋面革、猪正绒面革

上海制革业素以牛、羊皮为主要原料,猪皮革档次低、销路不广。民国21年(1932年),由于牛羊皮资源匮乏,上海南阳桥屠宰公司开剥少量猪皮,供制革厂生产猪皮底革、带革等。

1950年底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制革专业会议,会议决定推广上海猪皮制革的经验,并将猪皮制革作为今后发展方向。1952年,上海有19家制革厂生产猪皮面革、底革、油浸革和装具革等,当年猪皮革产量占行业皮革总产量的30%。1959年6月,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上海美化猪革”的先进生产技术。

上海红光制革厂和上海新兴制革厂两厂年产猪皮革242.25万张,成为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生产厂。“六五”期间,红光、新兴两厂和上海皮革研究所(两厂一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编号65-9-1-1),运用“多阶段脱脂、脱毛浸灰两步法、戊二醛预鞣、聚合物复鞣、剖蓝湿皮、苯胺整饰”等新技术,创新了猪皮制革工艺,使猪正面革质量和档次显著改善提高,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几何时,国外开始流行猪正绒面革(NUBUKER),外商纷纷向中国表达贸易意向,为了适应外贸出口需要,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新兴制革厂、浙江海宁制革厂等率先推行猪皮制革酶脱毛工艺,并成功研制开发猪正绒面革,满足、供给制鞋业制作绒面靴鞋的需求,为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皮革橡胶厂时任厂长许定芳在看样订货会上

合成面革

对于制鞋行业来说,鞋用合成革涵盖合成面革、合成内底革、合成支跟包头革等等。

合成革(包括曾一时风行的人造革)是模拟皮革的组织构造和使用性能,并可作为皮革代用品的复合材料。通常以针织布与非织造布模拟皮革的网状层,以微孔高分子涂层模拟皮革的粒面层,所得到的人造革、合成革正、反面都与皮革比较相似,广泛用于制作鞋、靴、箱包和球类等。

按通常的分类,人造革是指在机织(或针织)底布上涂覆高分子浆料制成的仿皮革材料,多数以聚氯乙烯(PVC)作为涂层剂,俗称“PVC”人造革。合成革是以非织造布为基材,经过浸渍高分子材料和涂层整理而制成的仿皮革材料,多数以聚氨酯(PU)作为浸渍材料和涂层剂,俗称“PU”合成革。至于高性能超细纤维合成革,系合成革产业迅速发展后的高端产品。

早在1970年,轻工业部和上海市科委联合下达了《合成皮革(湿法)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由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市纺织科学院和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共同承担。1971年,当时的陈有文工程师经上级公司调动,从上海皮革研究所调往上海益民制革厂,出任该项目研制组组长。1974年该项目如期完成,率先在上海益民制革厂开始生产合成内底革、合成支跟包头革。

1980年4月,上海益民制革厂合成面革中试项目通过鉴定,可用于替代真皮鞋面革。然后,上海益民制革厂在生产合成内底革、合成支跟包头革的同时,开始生产合成面革,但数量有限,供不应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大的合成革生产企业“山东烟台合成革总厂”建成。该厂系轻工业部从国外整套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于1983年在引进日本可乐丽公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完善,采用藕形多孔纤维,生产光面仿真皮革。后经与四川大学利用皮革和高分子材料学科对相关核心技术深入研究,改善成革的质量和表面风格,如通过光面花辊压纹和磨面使呈绒状,或采用转移涂层法制成干湿结合型合成革。于是,市场上有了光面合成革和绒面合成革,更多用于制鞋、箱包和装饰品。1997年烟台合成革总厂自主开发了不同于引进技术的纤度为0.01dtex不定岛型海岛超细纤维,产出超细仿真皮革。

运动鞋用合成革又可分为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高密度(仿高密度)聚氨酯合成革、太空革(普通聚氨酯合成革、高剥离、中剥离、普通剥离聚氨酯合成革)等。国产运动鞋用合成革的行业标准长期以来付诸阙如,各类厂商客户对合成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长期以来,即便相关的行业标准发布后,客户要求依然如故。相对而言,国内运动鞋品牌厂家多数偏重于物理性能,而国外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厂商恰好相反,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要求首当其冲,对物理性能也相当重视。

上海皮革橡胶厂生产的产品

(二)底料

鞋用底料通常包括真皮鞋底革、橡胶塑料鞋底以及鞋用合成内底革和鞋用合成支跟、包头革。

真皮鞋底革

传统概念上的真皮鞋底革通常涵盖黄牛外底革、水牛外底革、猪拷底革、牛内底革等等。

自19世纪初以来,皮革鞣制方式主要有烟熏法、植物鞣法和铬鞣法等。牛皮革生产按其品种和生产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植物鞣法和铬鞣法两大工艺,产品也随之分成重革和轻革。

早期的重革生产是沿袭古老的烟熏法。19世纪末,原始的烟熏法逐渐被植物鞣法所取代,采用含有天然植物鞣质的根、茎、皮和果实等为鞣料,进而加工成植物鞣剂(俗称栲胶),广泛用于制革植物鞣制(简称植物鞣)。此法较烟熏法成品质量有提高,但生产周期长达1年左右。随着国外制革技术的传入,民国9年(1920年)后改以进口栲胶为鞣剂,使重革生产周期缩至半年左右,且成品质量精良。

20世纪70年以后,重革工艺在植物鞣法的基础上,以酶脱毛代替灰碱脱毛工艺,并采用无浴速鞣法鞣制,重革生产周期仅需1个月,并大大减少污染。当时上海协源昌制革厂、上海红旗重革厂(后期改名为上海重革厂)生产植物鞣黄牛外底革、水牛外底革(俗称:黄栲底、水栲底)。70年代中后期,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和上海益民制革厂曾研究试制植物鞣猪拷底革获得成功,通过鉴定并由上海沪光制革厂投入试生产。

橡胶塑料底

按照行业分工,橡胶塑料鞋底原则上不属于传统皮革制鞋行业,而属于化工、橡胶制品行业的生产经营范畴。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有以“开发司”(旧轮胎内层)配底的皮鞋问世,由于价廉耐磨、穿着牢固,颇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以后,又有橡胶厂生产的橡胶底——“喜喜底”供应鞋厂应用。

为了实现公司系统内自给自足及业内配套,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上海皮革橡胶厂曾先后生产部分橡胶底,进而研发透明橡胶底(牛筋底)、多款运动鞋底及橡胶复合底等新产品,随后发展成专业生产网球鞋底、皮鞋底和时装鞋底等系列产品,为上海乃至全国制鞋业提供配套服务。

上海皮革橡胶厂的前身是创立于1945年的中美橡胶厂。50年代,皮鞋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解决皮鞋和橡胶制品分属两个主管部门所带来配套协作上的不便,1965年,上海大裕橡胶厂划归上海皮革工业公司,遂合并更名为上海皮革橡胶厂。上海皮革橡胶厂专业生产橡胶童鞋及橡胶底等配套件,为制鞋行业配套。1966年,皮鞋行业发展模压皮鞋,该厂专为鞋厂炼制橡胶,供应橡胶大底料。1970年起,该厂生产各种款式的橡胶成型皮鞋底,当年产量7.39万双。1980年又开发生产橡胶型运动鞋底,是年皮鞋底和运动鞋底的总产量达82.86万双。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为行业生产配套橡胶制品,1981年上海皮革橡胶厂与胜利汽车附件厂成为国集联营企业后,该厂在生产“金菊牌”硫化运动鞋、胶粘童鞋以及橡胶底的同时,由薛德祺等人相继研发出透明橡胶底(牛筋底)、多款运动鞋底及橡胶复合底等新产品。1983年,该厂又首创国内印刷技术,直接把面料印刷到底基上(底基表面印刷面层图案),经复合硫化为牛皮纹高级仿皮底。1986年,采用各种面料套模的方式进行复合硫化成型,创制了双色网球鞋底和多色运动鞋底。

此后,上海皮革橡胶厂经过投资改造,在上海宝山区南大路690号新建厂房6238平方米,并增添了如密炼机、大型开炼机、各种平板硫化机等关键性设备后,形成了年产200万双鞋底的生产能力。

合成内底革

这里所指的合成内底革,包括鞋用合成内底革和鞋用合成支跟、包头革。1974年,在上海皮革工业公司的统筹下,由上海益民制革厂(简称益民)率先试生产合成内底革、合成支跟、包头革。是年该厂产量2万平方米,能代用牛皮革约1万张。

1976年,上海重革厂(简称上重)也开始试生产合成内底革和支跟、包头革。1977年在试产成功的基础上,益民、上重两厂开始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合成内底革和合成支跟、包头革,当时年产量有限,供不应求。

合成内底革和支跟、包头革,是采用现代无纺布技术和气流成网工艺,并运用针刺加密、收缩、浸胶成型、烘干和真空干燥等工艺进行生产的。1980年4月,上海益民制革厂和上海重革厂分别正式设立合成革车间。益民、上重两厂的年产量31万平方米,1990年两厂年产量50万平方米。

80年代前后,益民、上重两厂所生产的合成内底革和支跟、包头革产品由上海皮革公司统一包销,分配给公司系统的制鞋厂。1987年后,产品实行自销,除满足上海本地20余家鞋厂的需求外,还销往江苏、浙江、安徽等外省市30多家制鞋企业。

(三)辅料

鞋用辅料的一般概念,应包括鞋用衬里、鞋内托底、EVA发泡衬垫以及鞋内的支跟、包头等等。其中,鞋用衬里通常根据鞋的设计要求、品种档次,选择使用真皮衬里革、合成革、纺织布料等;鞋内托底也可选择性地使用真皮革和合成革。有关鞋内的支跟、包头,已经在鞋楦一章有所提及,不再赘述。EVA发泡衬垫最早是舶来品,随后,国内化工行业自力更生,研发推出国产货取而代之。

皮鞋行业通常所用的胶粘剂种类繁多,按其含有的化学成份可分为:天然胶、淀粉胶、氯丁胶、聚氨酯胶、纤维素胶、聚乙烯醇缩甲醛胶、EVA胶、聚烯烃胶、聚酯胶、聚酰胺胶、SBS胶等;按其结构形态可分为:溶剂型胶、水乳(性)型胶、热熔型胶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合布胶、抿边胶、涂包头胶、绷楦胶、粘外底胶、粘主跟包头胶等。

1990年,上海新华皮革化工厂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倾力建成“热熔型支跟包头再生革”车间,经鉴定合格后正式投产,为我国制鞋工业提供了替代进口的鞋用材料。

上海皮革金属厂时任厂长杜立琼

二、五金配件

皮革五金配件,通常可理解为是皮革制品的功能性配件或美化装点式的饰品,是皮鞋皮件制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传统概念上的皮革五金配件,主要是指为皮鞋、箱包皮件等皮革制品配套用的五金零件,皮革五金配件的数量、质量、花色品种直接影响着皮革制品的产品质量、实用和美观。

上海皮革五金配件产品始于19世纪末,发端于箱包、手袋等的实用与装饰件,如箱锁、铰链、密口架、密码锁、磁性扣等。当时,有曹庭记五金工场生产“象牌”西式皮箱铁对锁、复昌五金工场仿制生产大号铁克马锁。

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3家五金工场,所生产的主要产品大都系仿制舶来品。民国37年 (1948年),皮革五金配件生产发展到19家,生产品种有皮箱包角、对锁、铜锁、女式皮包提手架和各式裤扣等。

50年代后期,上海皮革金属厂诞生,其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孙记五金铜作,创始人孙四海。经历过合作化演变以及公私合营,最后于1962年划归上海皮革工业公司,遂改名为上海皮革金属厂,厂址位于上海共和新路1207弄30号。

上海皮革金属厂生产的磁性扣、小方锁等新产品

上海皮革金属厂最初主要生产皮箱、包袋、鞋用五金配件,后来,在时任厂长杜立琼的带领下,进一步开发生产了与制鞋行业配套的鞋扣、鞋眼和泡钉等产品。

另一家上海长江皮革五金厂,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吕鸿记饰品工业社,创始人吕继鸿。经历过合作化演变以及公私合营后,于1964年改名为长江五金厂。1965年划归上海皮革公司,并更名为上海长江皮革五金厂,厂址迁至上海徽宁路684号和680弄17号。该厂以生产裤扣、箱锁、箱架等箱包配件为主。

至20世纪90年代,上海皮革五金配件产品共分鞋类、皮箱锁类、包袋类和箱架等19大类,近千个品种。

传统的鞋用五金配件有鞋花、鞋卡子、搭扣、带眼等;嗣后,延伸到鞋用钢勾心(鞋钢条)、鞋扣、鞋眼、泡钉、搭扣及鞋饰配件。

随着皮革制品如皮鞋、皮箱、包袋、皮服装、皮手套、皮票夹等皮革制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随着设计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品牌竞争的日益激烈,皮革五金配件除了最初的实用、装饰功能之外,又衍生出很多其它如演绎时尚、展示个性、彰显创新的特殊功能,使得皮革制品对五金配件的要求与时俱进,越来越高,其所涵盖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传统的鞋用五金配件和皮件五金配件的范畴。

责任编辑人:潘飞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