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履业公所到上海制鞋同业公会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6年)上海第一双皮鞋便已诞生。随着制鞋技术的传播与发展,至20世纪初,上海制鞋行业已初具规模,但经营方式大都还是 “前店后工场”和个体生产作坊,产品大多通过商业渠道销售。
1914年,南京人徐光复等人在上海成立“牛皮公所”;同年,靴鞋业同仁又发起、组织成立了“履业公所”。该履业公所系制鞋商业同业团体,位于上海南市老城厢金家棋杆弄福绥里4号。凡专业从事皮鞋生产与营销的业主和工人均可申请入会,会员可以在此交流信息,开展互通商情等活动。
1928年,“履业公所”改组成“履业同业公会”。此时,上海已有制鞋厂及作坊200多家。其中外商开设的有近10家,资本总额约80万元,从业人员约2400人,年产皮鞋10万双。至1935年,皮鞋厂坊有300多家。此后,上海分别自然形成了商业系统的鞋商业和工业系统的制鞋业。
1938年,工业系统的制鞋业成立了“皮鞋制造业同业公会”,当时上海制鞋作坊增至700余家左右。1939年,商业系统又成立了“皮鞋业同业公会”。 1946年鞋业厂家和作坊增至900多家,制鞋业同业组织改成“制鞋作场同仁联谊会”。
1950年9月1日,“上海市制鞋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在淮海中路567弄14号成立,赵壁城任主任委员,游亦广、张继生、焦开华任副主任委员,共有委员23名。下设组织、业务计划、法规研究、文教、财务等5个委员会,入会的制鞋厂家和作坊计有1366家。
根据产品的不同,分为皮鞋组(占58%)、翻鞋组(主要是生产布鞋、拖鞋等)(占20%)、童鞋组(包括童皮鞋和童布鞋)(占18%)、其他组(主要是代客上鞋、加工半成品或修理皮鞋的鞋摊等)(占4%),从业人数共计7950人。1954年,制鞋组增至8092户(93%以上是3人以下的散户),从业人员增至16189人。
1956年1月17日,制鞋业同业公会筹委会公私合营工作委员会成立,由任子安、顾宝卿等9人组成,代表会员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1月底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成立,上海制鞋业同业公会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上海皮革工业公司
(1)行政隶属沿革
1956年1月19日,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成立,隶属上海市轻工业局。
1968年10月,上海市制笔塑料工业公司的塑料制品部分划归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管辖,遂改组成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1977年10月5日, 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划归上海市手工业局管理领导。1978年12月26日,根据行业归口,塑料制品部分被重新划出,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又改为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1986年4月18日,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改名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1995年12月22日,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撤销,组建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期间,皮革与制鞋之间曾一度出现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过程:1956年7月,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分为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和上海市制鞋工业公司。1957年4月,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与上海市制鞋工业公司合并为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
(2)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建立后,对全市的制革、皮件、皮鞋等企业实行全面的行业管理,统筹平衡上海皮革工业的发展。
1955年底,上海皮革行业共有企业2407家,其中制革683家,皮件798家,皮鞋926家。在2407家企业中有手工业作坊1676家 (其中制革502家、皮件560家、皮鞋614家),有私营工厂731家 (其中制革181家、皮件238家、皮鞋312家)。1956年731家工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在1956年对行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271家企业。到1958年6年底,上海市皮革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所属转为地方国营的企业,划入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1958年底经进一步裁并改组成135家工厂,其中制革厂34家(化工、金属厂2家)、皮件厂44家、皮鞋厂57家。1959年扩建了红光制革厂,新建了上海皮革化工厂,改组了上海皮革金属厂、上海皮革机械厂和上海鞋楦厂等。加强了制革生产,开发了皮革化工新领域,充实了业内配套,使行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完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皮革工业的生产实行直接计划。年度计划的编制以内外贸、供产销平衡为基础,外贸平衡在市计委的领导下由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同外贸公司衔接,外贸公司主要是上海市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工艺用品进出口公司等。
内贸生产任务由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同中国百货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上海市文化用品采购站、上海市鞋帽批发部、上海劳防用品商店等衔接。通过综合平衡编制出上海皮革工业的季度、年度计划。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所属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品种、产量等计划,均由公司下达,原材料包括牛皮、羊皮、猪皮、橡胶、塑料等由公司按计划分配供应。
1968年10月,上海市制笔塑料工业公司的塑料制品部分划归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并改组成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1978年12月26日,根据行业归口,塑料制品部分划出,改成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
20世纪60年代,上海皮鞋业曾出现工、商、军三足鼎立兴盛态势,工业方面形成了上海皮鞋厂、上海宝屐皮鞋厂、上海第一皮鞋厂、上海第二皮鞋厂、上海亚洲皮鞋厂、上海光明皮鞋厂等一批知名企业,所生产的各式男、女、童皮鞋、硫化皮鞋和人造革注塑鞋等,享誉全国。
(3)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上海皮革行业实行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原先计划供应的各种原材料逐步放开。1986年羊皮退出国家调拨计划,实行市场价格;1988年进口牛皮,由国家计划供应改为代购制,取消了其中的补贴;猪皮从1989年始减少国家财政补贴,至1991年全部取消国家财政补贴。企业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皮革制品全部实行了自产自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从1980年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到1990年共投资3320.53万元,用汇990.57万美元,引进设备906套/台,占全公司1990年设备原值的24.38%。其中制革业投资1155.43万元,引进的有宽幅削匀机、压花机、挤水伸展机、抛光机、去肉机、烫革机等59台/套;制鞋业投资1252.17万元,引进设备有电解铸模机、带刀披皮机、龙门下料机、包头成型机、钳帮机、多功能缝纫机、聚氨酯发泡机等335台;制件业投资789.49万元,引迸设备505台/套。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产品的升档升级,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为了加速皮革行业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开发高、精、尖新品种,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六五”“七五”“八五”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
1983年完成的《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运用“多阶段脱脂、脱毛浸灰两步法、 戊二醛预鞣、聚合物复鞣、剖蓝湿革、苯胺整饰”等新技术,丰富和完善了猪皮制革工艺,使原猪正面革身骨板硬、涂层偏厚和塑料感重等缺陷得到改进,产品档次提高,平均售价由每平方米20.7元上升到36元。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完成的《高档皮鞋机械化、装配化生产线的研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由上海宝屐皮鞋厂、上海皮鞋厂等单位共同承担 。通过4年对绷楦定位、机械帮样设计、鞋用轻质材料和热熔型胶粘剂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了装配化工艺,并形成年产高档女皮鞋15万双、高档男皮鞋10万双的生产流水线各1条。使皮鞋配底生产从手工、半机械化过渡到机械化,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由手工的日产1.5双提高到4~5双,其中配底劳动生产率达到男鞋10双、女鞋17双的水平。
1990年由上海皮革服装厂承担、完成的《皮革服装缝制及后整理技术》“八五”攻关项目,该项目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由上海东华皮件厂承担完成的《ABS高档衣箱装配技术研究》“八五”攻关项目,该项目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以开发集“新颖、高档、轻软、舒适”为一体的“八字皮鞋”为龙头,以生产优质皮革为基础,全面启动了皮革制品的升档升级。
1986年开发成功“新颖、高档、轻软、舒适”的男女皮鞋(简称“八字皮鞋”)。由于“八字皮鞋”的款式花色不断变化,不断翻新,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1990年,全公司中高档皮革产量是1978年的4.18倍。中高档皮鞋产量1656.3万双,是1978年358.81万双的4.6倍。全公司花色品种有8000多种,为1978年的10倍,皮革制品的门类发展到33种。至1991年,全公司皮革产品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5项,国家质量奖银质奖9项,轻工部优质奖61项,上海市名牌产品39项。
通过企业整顿,上海皮革公司的企业素质逐步提高,至1990年底有上海皮鞋厂、上海第一皮鞋厂、上海亚洲皮鞋厂、上海宝屐皮鞋厂、上海光明皮鞋厂、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球厂、上海皮革服装厂等企业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上海新艺制革厂被批准为市先进企业。
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自1956年1月建立后一直是行政性公司,公司管理机构人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由市财政事业拨款,所属企业直接与财政部门迸行利税结算。1987年1月16日,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转为企业性的上海皮革公司。
20 世纪80 年代上海皮革公司时任党政领导(后排左起)副总经理吕均毅、兰幼民、宗一鸣,总经理赵德增,副总经理王铭信,党委书记贺富昌和前任领导(前排左起)党委书记耿树庆、经理马广生、书记李登春、副经理朱璋凤
1988年3月6日,为了贯彻上海市《关于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几点意见》,上海皮革公司与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上海市财政局签订了综合承包经营合同。承包形式是:保上交利润、保技术进步、保出口创汇、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承包基数是:年度上交利润3534. 5万元。一定5年不变,承包期限从1988年1月1日起至1992年12月31日止。
随着公司对国家实行一头综合承包,公司有了企业性公司的实质内容, 1988—1991年的4年内,公司年年完成3534. 5万元的承包任务。1992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司又被上海市政府批准为税利分流试点企业,承包提前1年终止。由于公司与财政实行一头承包,一头清算,一头结算,使行业得到优惠政策,增加了留利,增强了生产后劲。
据1990年统计,上海皮革公司当年共有企业49家,占全市皮革企业数21.1%;职工18354人,占全市皮革业总人数的40.93 %;完成工业总产值7.368亿元,占全市皮革业总产值的80.1%;实现税利1.31亿,占全市皮革企业完成数的93.5%。在全市皮革工业中,上海皮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占绝对优势。
上海皮革公司所属企业占地面积37.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14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54亿元,工程和经济技术人员1361名,占公司职工总数的7.1%,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榜首。
上海皮革公司成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全国毛皮制品业5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第一名,经济效益第二名,同时也被列为上海市50家大型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第15位,出口交货值第10位,利税总额第21位,被上海市统计局列为大型企业一头统计单位和全国大一型企业之一。上海皮革公司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制革、皮鞋、皮件、皮革化工、五金配件、机械以及鞋楦等门类齐全,协作配套的生产体系,是全国皮革工业的重要基地。
1992年9月,国家对皮革行业的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上海皮革公司自营进出口业务。主要出口产品有男女童皮鞋、皮革服装和箱包袋、手套、票夹制品以及篮、排、足三大球等。到1992年底,当年出口创汇达319万美元。上海外经贸委对1994年度实际出口、进口到货的业绩进行评比,上海皮革公司获工业自营企业二等奖,并荣获“中国轻工出口创汇十佳企业”称号。
(4)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刺,理顺公司内部的资产关系,以名牌为龙头,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迸生产力的发展,1996年9月,经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批复,同意上海皮革公司改制为上海皮革有限公司。1996年底,根据上海市的“抓大放小”工作部署,上海皮革有限公司所属11家小企业划转到市属有关区、县。被“抓大放小”划转的11家企业有职工5330人,其中:在职职工3082人,离退休职工2248人;总资产20506万元,包括固定资产原值548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549万元;占地面积50686平方米,建筑面积62280平方米。同时,一批小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制。
1997年3月,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同年6月,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再就业分中心随之建立。
再就业工程开展5年,被纳入中心托管5165人,占1997年初全公司在册职工总数11531人的45%,分流率为100%。实际分流安置5308人(包括未进中心人员),其中,享受政策分流占24. 4%、协保分流占42.8%、自谋出路占11.8%、企业内退占8.5%;其它分流占12.5%。
2004年2月,上海市政府对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进行“抓大放小”改革。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同意的《市区联手、抓大放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与区县特色产业发展试点方案》。同年6月,上海皮革有限公司被整建制下放到金山区。同年10月12日,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批复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同意富国太平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上海皮革有限公司90%股权,上海皮革有限公司由国有企业转制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5年2月,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将其在上海皮革有限公司中所持有的10%股权转让给英属维尔京群岛富国企业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在行业界就此谢幕。
上海皮革公司历任行政领导人及上任时间(主委、主任、经理、总经理):1956年主委张逢奇、经理姬玉甫,1963年经理傅一尘,1967年主任马广生、周俊杰,1971年主任杨镇国,1977年主任金丕祥,1978年经理沈贵恒,1979年经理马广生,1987年总经理赵德增,1995年总经理霍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