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毛皮>

 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高 在世老技工不足十人

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高 在世老技工不足十人

2013-09-18

来源: 黄河新闻网

作者:

滩羊皮是我省交城县加工鞣制的名贵裘皮品种,它取材于陕甘宁青区域的戈壁滩的“滩羊”生皮,经过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道工序,完全依靠手工鞣制而成。

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起源于明代中期。《中国实业志》(1937年)记述交城毛皮业:“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交城皮货以滩皮为最著,制工之精美……”交城皮毛业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交城仍有一百多家皮坊,年总产值达三百一十多万块银元,当时在皮坊做工的工人达一万余人,这些人中交城城区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余人,其余九千余人都是外来打工者。民国时交城有一首顺口溜:“四合两聚永兴成,意和德源三隆号;殷实铺号成百处,三五合伙不计数。”所反映的就是著名皮坊的名目,前两句共记载了9家排名靠前的大型皮坊:“四合”指四合源,“两聚”指聚源兴、聚源厚,“意和德源”指意和德、意和源,“三隆”指隆盛昌、隆和裕、隆盛裕。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中这样介绍交城:“土人善制牛羊皮,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

抗日战争爆发,交城毛皮业迅速萎缩,交通中断导致生皮无源、产品无路,再加上被侵略者掠夺产品,造成皮坊、皮店及相关金融业、服务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后流向张家口、太原等地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交城毛皮业一度复苏,先有“合记”皮坊开业,小批生产。1954年,7名老皮匠组成毛皮合作小组;1956年,成立毛皮生产合作社,职工53人;1958年,成立了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职工增至一百余人。1979年该厂产品在全国毛皮行业会上被评为质量第一名,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20世纪80年代动物毛皮逐渐被物美价廉的人造毛皮所取代,市场逐渐萎缩,产品向革制品转化。

滩羊皮的特点是皮板薄、重量轻、色泽白、毛锋长并有波形弯曲,经鞣制后仍保持7道至9道弯。质次者称“头顶一枝花”,即只在毛尖梢部有卷曲,其余则是直毛,区别明显。工人通常将羊皮浸泡两个昼夜,用来补足原料皮中失去的水分,一方面使其含水量达到与鲜皮相同的程度,同时清洗上面的污着物;如果是干皮,可加酸或者加碱促其软化。将浸水软化后的毛皮,用弓形刀挤压去掉皮质中残留脂肪,为的是去掉动物原有的臭味。接着放鞣液于缸中,投入漂洗干净并沥水。开始鞣制时,必须充分搅拌,隔夜以后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每次搅拌30分钟,浸泡7天至10天,鞣制结束,检查鞣制合格与否的方法是将毛皮肉面向外,叠成四叠,在角部用力压尽水分,如折叠处呈现白色不透明、呈绵纸状,证明鞣制已经完成。鞣制时水温最好保持在摄氏30度左右,如水温太低,不仅会延长鞣制时间,而且皮质会变硬。鞣制结束后,肉面不要用水洗,仅将毛面用水冲洗一下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整理,包括加脂、回潮、刮软、整形等工序,加脂的目的是使失去柔软性和伸展性的皮质得到恢复,然后将回潮后的毛皮,肉面与肉面重合,用油布或塑料布等包以石块,放置一夜,使其均匀吸收水分,进行刮软。最后再进行整形,即将毛皮面向下,钉于木板上使其伸开,钉在板上的毛皮,需阴干,切勿在阳光下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表面磨平,然后从板上取下来,修整边缘,使其整齐。然后,用梳子梳毛,对过长的毛可用剪子加以修剪,使其洁净美观。

在各道工序中,需要不断调整水温、时间、各种制剂的比例,这些完全依靠匠人多年实践的积累才能掌握。现在,皮坊大批厂房改作民居,低值易耗件如泡皮缸、钉拔、皮案等工具散失,特别是毛皮硝鞣加工技术基本失传,在世老技工只剩不足十人。

收藏: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