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巾帼手艺丨秀洲这位农村奶奶的手艺绝了,会这个的人很少!

巾帼手艺丨秀洲这位农村奶奶的手艺绝了,会这个的人很少!

2023-12-0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对老底子的秀洲人来说,

一双布鞋

是曾经生活里不可或缺的。

或白底黑帮,或蓝印花布……

软软的千层底,

一针一线,

凝聚了家人的温暖和期待。

秀洲北郊河以北有个方言谐音作“狗头颈”的古村落,它的大名叫古窦泾。老古窦泾人布衣纳鞋算是一件很常见的手工艺。在女儿朱春英的印象里,母亲陆明宝经常戴着顶针,手里拿着锥子和针线,在纳鞋底子。

陆明宝今年76岁,

是秀洲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窦泾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她的这手做鞋的本事,

源自她的上辈:母亲和奶奶。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会给别人家做鞋子,我看着好奇。妈妈先教我做做看,哪里做得不好就和我说。”在手把手教学下,陆明宝从长辈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

不久,女儿、儿子相继出生。到了年关,彼时穷苦的陆明宝一家买不起鞋子,实现不了孩子新年穿新鞋的愿望,陆明宝就拾起了做鞋的想法。久而久之,手艺越发精良。

从寒冷冬季的厚实棉鞋,到春夏的舒适单鞋,从小到大,女儿朱春英不知穿过多少布鞋,旁人见了总会夸一句“真漂亮的鞋!”这些鞋由母亲一层层布糊起来,一针一线缝出来,她心里是满满的温暖:“每当我穿着妈妈给我做的鞋,就会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像诗里做衣服一样,布鞋里细密的针脚,也饱含着爱意。”

量尺寸,打袼褙,纳鞋底,

做鞋面,绣绸花……

一双布鞋,每一道工序,

都费心耗神。

在陆明宝看来,

手工制鞋步骤里最复杂的

就是做鞋底。

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鞋底,

需要针线密密麻麻地

缝上上千针,

惟有这样,柔软的布

才能成为厚实坚固的鞋底。

几层布借助面糊粘在一起,厚厚摞起来,鞋底的下针往往需要用上十足的力气。也并没有什么“高级”的工具,就是针线、锥子、剪刀,这门手艺,就靠一双手。

“缝纫机缝的是不行的,针线不牢固,只要一处线断了就能把线全部扯掉。”坚持了几十年手工制鞋的陆明宝,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她十分朴实却自信地表示,“我们纯手工制作肯定很牢固,质量过关!”

陆明宝是做童鞋的一把好手。

大红、玫红、紫红……

她手中的鞋大多是红红紫紫的,

还绣有象征平安吉祥的漂亮花纹,

喜庆的颜色和纹路

也折射出她对生活红火的向往。

“鞋面上绣的花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花花绿绿的看着很传统,也很喜气。”出门时,陆明宝经常会细心观察别人脚上鞋的花纹,回家后再耐心回想,临摹纹路,因此绣出的花样经常能得到别人的惊叹,直夸“漂亮”。

到现在,秀洲会做手工布鞋的人屈指可数。“去展览的时候,大家都对纯手工制作的布鞋感到很稀奇,这布鞋就像古董一样的了,还有外国人过来了解。”做一双童鞋就要花费一周时间的陆明宝,是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的少数坚持者和传承人。

她得意道:“我76岁了眼睛还很好使,针线都靠自己穿,体检的时候大家都夸我眼睛好!”陆明宝表示,只要有人喜欢手工布鞋,相信纯手工的手艺,她就会一直做下去。要“守艺”,更想“传艺”,陆明宝一直期待着下一个传承人。

穿针引线、捶打鞋面

或许外人不知,

一针一线里,蕴藏着

陆明宝田园般的本真,

这是对生活质朴的祝福与延续。

秀洲老手艺,

简单舒适更好穿,

为老底子非遗技艺点个赞吧!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